新闻资讯

产业园区这步棋走错,后面都白搭!

发布时间:2022-09-20 阅读量:326

当下许多企业都开始进军产业园赛道,无论是国资企业、城投、房企、实体企业还是产学研机构,参与热情都比过往高涨。


但小明身边的许多产园操盘手却很冷静,他们认为许多企业热情有余、筹备不足,大多没有做好充分的战略和战术准备,忽视了地域布局策略的重要性。


产业地产本就具有重运营、长周期的特点,做起来并不轻松,更不是在哪里都能做成的。如果没有仔细甄选布局城市,那就会让本就不好做的产园业务雪上加霜。


我国不同城市之间的资源禀赋与产业分工角色天差地别,甄别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城市,对初入产业地产领域的企业是很关键的决策。


今天小明整理了几种主流的城市级的产业定位模式,看看产业地产商应该如何跟随城市战略,来决定业务布局。


01

引领型

追踪风口产业,抢占定位先机


通常一线城市或其他发达的省会城市,在产业规划与发展战略上会走在全国前面。这些城市依托于充沛的人才、市场、资本与技术资源,比其他城市更加敢于去追踪新兴风口产业,并抢占先导区的定位。


比如前阵子,武汉、郑州两地均收到工信部复函支持,将创建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目前,全国已有武汉、苏州、郑州、昆明4个城市,获批建设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


据悉武汉早在2019年就成立了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领导小组,计划重点发展该产业。这几年来,武汉的区块链产业蓬勃发展,已聚集了区块链企业143家,其中核心企业47家。未来武汉计划发展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块链之城。


针对产业发展所需的基建,武汉也作出了充分的投入,包括“星火·链网”武汉超级节点、区块链服务网络(BSN)武汉城市主干网、武汉市“城市大脑”区块链中枢平台等设施。


郑州的发展目标也已经公布了,到2025年郑州计划建成2个省级区块链专业园区,培育形成20家以上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区块链骨干企业,20家以上技术和模式领先的区块链服务商,全市区块链产业整体规模突破30亿元,建设20个以上“区块链创新应用”示范场景。


类似的还有广东的横琴。


上个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布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贯彻落实国务院〈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方案》,提出将培育发展元宇宙等下一代互联网新业态,并研究出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元宇宙产业促进办法》,打造全国首个元宇宙开放创新试验区。


此外还有包括北京通州、上海徐汇等地区,都涌现出了一批元宇宙产业园。


在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下,各地对新兴尖端产业的招商引资热情,是能被明显感受到的。


但热闹的另一面,我们还是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区块链、元宇宙等作为近年兴起的产业,在全球来讲都还属于新兴概念。虽然热度一直处于高点,但追捧与质疑都同时存在。


作为独立的产业园开发运营商,这类看似可以蹭热点的“网红”产业定位,确实很有吸引力,可以在园区招商初期迅速打响名号、做出差异化来。点我了解,智慧园区数智招商方案


但并非每个城市,都真正具备发展这些新兴产业的能力。所以产业园切忌盲目跟风,在不同地区的资源质素上要做好甄别和把控。


有些城市本土的科技企业数量、高校资源与研发资源都差强人意。就算在战略定位上抢占了先机,后期也很难独自把整个产业链托起来。即使真正有投入的魄力,也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孵化。


一旦在这类地区中跟风做了“网红”产业园,那么到最后会遇到许多现实阻碍。比如扶持政策不到位,企业不愿意来;企业不足、地区经济实力不够,人才不愿意来;没有产业培育的土壤,资本也不愿意来。


其实这些热门的风口产业,真正有能力去托起来的,主要还是一线和强二线产业重市。这类城市经济发达、高校繁多,企业在获取资金、高级别人才与前沿技术方面是相对便捷的,外部环境能够支撑产业的发展。


在欠发达城市或偏远开发区做产业园的企业,面对“高精尖”、“网红”定位的诱惑,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到产业园定位与住宅营销定位逻辑的差异。


住宅定位做得漂亮,客户也许会买单;可产业园区的定位做得再漂亮,也只是一块招牌而已。


02

承接型

搭发达城市的便车,

满足产业链外溢需求


上面我们聊到了发达城市喜欢采取的引领型产业发展战略,那么对于那些二三四线城市来说,承接型的产业定位是更现实的发展路径。


所谓承接,就是城市的产业发展战略围绕着最近的发达城市来制定,充分满足来自于发达城市的产业链外溢需求。


当下我国一线城市都讲求一个产业升级、腾笼换鸟,许多处于产业链低端位置的企业,由于各经营要素成本上升而选择迁出。还有许多与城市生态保护要求不符的重工业、化工类产业,也逐渐被迁至周边城市。


据赛迪顾问统计,自2017年至2021年4年间,深圳外迁企业数量增长来近10倍。外迁企业集中在制造业及其各细分行业中,主要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其中74.5%的迁移去向仍为广东省内。


这是因为外迁的企业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局部迁移,注册地并不改变,但是会将部分产能转移至外地。那么基于管理便利性的考量,外迁至周边城市自然成了首选。


上海也存在明显的产业转移情况,迁出的产业领域包括战略新兴产业、一般加工制造业、重化工业及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如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等等。这些产业的迁出目的,多是为了增加产能、寻求扩产基地。


伴随着各地产业转移升级的不可逆趋势,上海目前还在实行多种异地产业合作模式。比如跨城市共同筹建“园中园”、“共建园”等异地工业园,联手推进产业转移与合作。


目前许多发达城市,都与周边城市群之间形成了有机的产业生态合作,为各中小城市创造了充分的产业承接机会。


于是许多三四线城市迅速抓住了机会。


比如广东中山市翠亨新区前段时间发布了最新的十四五规划,指出将主动承接深圳产业外溢,与深圳共建增量。承接方向包括与深圳前海、空港等临近产业片区加强合作互动,共同建设深中产业拓展轴等方面。


又比如位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边缘地区的巴中市,就看到了双城经济圈的规划辐射与产业转移效应,提出要成为成渝地区的产业协作配套基地。


巴中在其规划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的发展规划中,抓住了成渝地区的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和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结合巴中特色矿产——石墨。以石墨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为基础,建立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体系,并延伸培育发展前沿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这两个城市都是产业外溢承接战略的典型实施案例。对于多数产业地产开发运营商来说,永远在一线城市拿地是不现实的。


那么面对二三四线城市,应该如何布局?通过观察不同地区对周边核心城市的产业承接战略,就可以获取具有重要决策指导意义的信息。


如果一个城市能够基于自身资源特点与产业基础,与发达城市的产业链作出良好、有机的融合,那么产业园在其中一定是具有发展潜力的。而且与核心城市的合作绑定程度越强,地区的产业发展前景越好。


这样一来产业园区在落成前期,能够充分承接外溢企业,解决招商问题;长期来看,又可以搭上发达城市的便车,基于产业链协同合作获取长远的发展保障。




03

升级型

发挥本土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