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基于产业互联网的商业模式解析

发布时间:2022-08-16 阅读量:587

未来20年,产业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可以推测为“生态赋能模型”,即通过5G、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助力B端数字化;产业互联网企业需要依靠清晰的商业模式、精准的行业定位,专业的人才队伍和高效的技术团队,强化核心能力,不断发展壮大。




01

产业互联网时代背景解析


从第一个顶级域名CN注册开始,中国互联网产业已经走过了30年。5G、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快速下沉成为数字时代的“基础设施”,从技术的角度为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创造了可能性。随着人口红利逐步见顶,资本为积极寻找新的增长极,大力推动互联网从消费端向生产端渗透,为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资本支持。


为符合时代发展的特征,自2011年起,大量政策不断出台(具体政策见表1),从政府层面确定了发展数字经济,推进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基调,为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自新冠疫情以来,黑天鹅事件呈现爆发态势,社会环境速度明显加快,传统企业必须通过互联网的手段来自我改造,以达到降本增效和加强与外部企业的协同,增加抗风险能力的目的,故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具备了极强的内生动力。


基于以上背景,产业互联网的崛起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在未来的十到二十年内将成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图片

表1-2011年-2022年主要相关政策统计表



02

产业互联网相关理论


Industrial Internet一词最初诞生于2000年,Frost & Sullivan提出将其定义为制造企业采用大量不同种类的传感器对物理空间中的机器数据进行采集,并通过联网实现实时监控的系统[1]。但直到2012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出版著作《Industrial Internet: pushing the boundaries of minds and machines》指出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发展,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边界将进一步被打破,继工业革命和互联网革命后的第三次变革的浪潮将由Industrial Internet掀起,并将对我们的工作、生活、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2],这个概念才逐渐被大众所认识。由于国外学者对Industrial Internet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技术,讨论通过物联网对工业制造环节产生的不同维度的数据进行收集,监控进而进行智能决策,故学界通常将代表这个内涵的Industrial Internet译作工业互联网。


在国内,与工业互联网相对应的,是由互联网发展早期即产生的包括阿里巴巴、慧聪网在内,专门通过互联网手段针对公司级客户提供“TO B”服务的企业所提出,并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中不断扩展的概念:产业互联网。田溯宁和丁健首先发文在2014年指出产业互联网是各个行业的互联网化,具体体现为互联网对传统技术构架、商业模式和组织方式的变革[3]。王海杰和宋姗姗在2018年则提出,产业互联网将对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消费模式进行变革,分别以消费者和大数据为主导驱动研发模式再造、以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为主导驱动生产模式再造、以产品全生命周期为主导驱动消费模式再造,最终对我国制造业进行重构和升级[4]。宋华也在2018年从供应链角度对产业互联网进行了解读,指出产业互联网发展的最终目的时形成现代产业链,强调基于专业分工的资源整合和同步化、交互化的协同价值体现[5]。2019年亿邦动力研究院联合清华大学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提出,产业互联网是在垂直行业里处于产业生态各节点上企业依托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形成的新型协作网络,国内的企业主要通过生产制造、供应链流通和个性化消费三个点切入产业互联网,驱动数字化升级[6]。


由于国内外的发展背景不同,产业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基于巨大的人口红利,国内在产业互联网之前,网络效应强、价值集中度高、强调商业模式创新的消费互联网首先发展达到较高的成熟度,带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在大量应用场景中普及、下沉成为“基础设施”,从而对社会进行了全方位变革,故产业互联网相较于工业互联网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尽管二者的主体和核心企业同样为传统企业,尤其集中于制造行业,并同样以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为动力对这些企业进行改造,但是产业互联网并不局限于对新技术的关注,更加强调将新技术应用于包括生产、交易、流通和融资的产业全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技术手段加强上下游协同合作,并增加了对可能带来的商业模式的关注,从而将更全面有效的提升整个产业的运行效率。





03


商业模式相关理论


“商业模式”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50年代,并伴随90年代美国互联网经济大发展而兴起。大量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其中Gary Hamel在2000年出版的《Leading the Revolution》一书中指出,商业模式应该从核心战略、战略资源、顾客界面和价值网络四个基本方面进行描述。核心战略主要涵盖企业经营目的、目标市场以及产品定位等方面;战略资源主要包括企业核心竞争力、控制的战略资产等内容;顾客界面主要指企业对信息的收集、反馈和对客户关系的处理等能力;价值网络则主要指企业能够连接、整合的资源以及合作伙伴[7]。


Henry Chesbrough和Richard S Rosenbloom则是在2002年提出商业模式应该包含价值的创造、提供和分配三类活动,并需要首先明确企业的产品希望为客户提供的价值,画定清晰的客户画像,再根据客户情况评估成本、制定竞争策略和组织生产[8]。2010年,Alexander Osterwalder和Yves Pigneur出版《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对商业模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并提出了由客户识别、价值主张、销售渠道、客户关系、收入来源、核心资源、关键业务、重要合作伙伴和成本结构九个基本模块构成的商业模型画布[9],目前商业模型画布是商业模式分析中最普遍采用的工具。


总的来说,商业模式可以被笼统概括为企业盈利的方式,包括了企业识别出目标客户,通过提升自身能力、整合内外部资源和要素、树立理想形象等多种方式建立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吸引目标客户,并向目标客户传递价值满足目标客户需求,从而收取费用获得企业盈利的整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