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生活产业化如何运营?

发布时间:2022-07-08 阅读量:308

我们梳理了阿那亚商业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员工/家属合伙,没有招商,项目公司投入,营造基础生活配套。生活元素超市是品牌顾问公司老板老婆、街角咖啡馆是设计部老大的女朋友。为了营造更多场景空间,如食堂、酒吧等,招商过程中,发现合伙也不行,招商也不行,就只能物业公司自己做。食堂、酒吧就是这么来的,后来才有了餐饮管理部门。阿那亚食堂如今已经成为阿那亚重要的IP,而且也赚钱了。
第二阶段:自营+家属合伙之后,才有了第二批商家合伙开店,迎来了第一批真正的商家。业主合伙开店典型代表是意大利酒庄、Y餐厅、椰子鸡火锅店等,这些商家目前仍然是阿那亚社区商业的绝对主力。意大利酒庄主理人是在野造物主理人船长推荐马总去考察的;Y餐厅目前在阿那亚已经有了四家店。他们首先不是业主,都是北京的小众品牌商家,魔力就是后来他们都成为了阿那亚的业主。
第三阶段:这个阶段才是真正的品牌入驻阶段。大家应该也看到了今年4月份阿那亚公众号的推文,引入了30家新店,有多家成长于上海与成都的品牌与店铺。HARMAY 話梅、REGULAR源野、BASdBAN、DOE、Element、BAR LOTUS、MANNER……它们精致而随性、时尚而休闲的特质,将赋予阿那亚更加丰富多变的气息,为业主、访客、游客打开理想生活的新想象。
其实,阿那亚的商业业态也是在持续迭代的,在不同的时期为不同的客户,提供不同的生活场景和生活内容。举个街角咖啡馆的例子。从前期的高管家人创业,到后来的经营商家,前期是圈层的落地空间,后来随着阿那亚的发展,需要成为客户的社交空间,所以发生了很多变化,而这些变化也是在经营逻辑的基础上产生的。阿那亚实现了一些商家从营销道具到经营实体的转变,而且转变的很合时宜。街角咖啡馆见证了阿那亚的发展历程,也成为阿那亚业主的精神寄托。据说很多业主不愿意最近关于街角咖啡店的转变,我觉得也没有对错,当时是服务当初的圈层和业主,现在要服务100多万的游客。目前街角咖啡馆已经变成了社区标配,九期也将落地,成为了阿那亚食堂一般的标配。
此次考察,还有两个重要的感悟,在此与大家进行分享。
阿那亚是美好生活赞助商。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前期主理人的寻找,然后扶持、共建、共享,阿那亚可以理解为主理人的主理人,把相似的人聚在了一起,整体来看也是一个协同的结构。这也符合小镇型项目商业的营造思路。万科良渚文化村刚开始招商的时候,花了很大的成本找来了大品牌,但是仍然难以为继,然后才启动了村民创业计划。所以说招商在起步的阶段是很难完成的任务,需要长期主义的思维,进行商业营造的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指引。
阿那亚是一个伪装成文旅地产的人力资源公司。在阿那亚,你可以看到所有的员工都散发着一种对阿那亚的热爱、喜欢,以及对人生可以更美的憧憬。可以说他们具有相似的价值观和生活主张。
在阿那亚通过马寅信箱等方式,倡导标准的个性化服务。用标准化的体系,把每一个用户喜欢的东西提供给他。再完整的标准和体系,也不可能涵盖用户的所有需求,只有依靠有着主动性或热情去体察客户的伙伴,才能把客人照顾好。
这一点其实跟小众品牌营造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众品牌最好的状态就是品牌像主理人,主理人的价值观代表了品牌的价值观。每个小众品牌的成功,都源于主理人强大、自洽、圆融的自我投射,越自我,越成功。作为主理人,你的个人魅力和自我世界会吸引和你同类的员工,打造出和你们调性相符的产品,然后才能吸引同类的客户,形成口碑和忠诚度。
小众品牌就意味着真实、人性化和别人羡慕又希望拥有的个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小众品牌更接近于品牌最初的那个含义,不仅表达产品的功能性,更讲述一种精神价值。
我也在思考,我们的蓝城小镇是否也具有这样的气质和基础。我们的仁慈普爱、真善至美提供了很好的普世价值观,我们的生活服务体系,也在营造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我们不仅有小镇中心提供美好生活的内容,我们还有农业、康养、教育、文旅等产业内容,是否可以在阿那亚的基础上做更高层面的思考和探索呢?
吴晓波频道为“新中产”下了定义,认为以“有条件能够满足持续的非必需型消费”作为判定新中产的标准最为合适。他提到了三种消费模式。
必需型消费: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消费,包括衣食住行这些日常最基本的支出。
美好型消费:也称为幸福感消费,是一种基于兴趣、真正源自内心的消费,不受外在因素的限制。
发展型消费:带有外在目标的消费,也称为功利型消费,不论这个目标是社会地位、他人的尊重或者投资自我,都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与其说他们是消费,还不如说是一种带有自我投资属性的支出,为此消费的新中产希望有一天能够从中得到更多的回报。
人们越来越希望能买到好东西,适合自己的东西,表达自己身份、品味、个性、主张的东西。当城市发展到一种物质需求开始退为其次的时候,现代人或许更渴望一个走进心灵的文化生活空间。
我们再进一步思考会发现,其实蓝城小镇天然就是美好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的模型!通过小镇中心的营造提供美好型消费,而将产业与生活进行良好的链接,成为自我投资属性的发展型消费。不重视物质攀比,其实反映了生活在物质极为丰富的社会里的安心感和余量感。我们提供的是在丰富的物质世界里,让人对蓝城小镇说出“这是我想要的”。
接下来,我想在大拈花湾努力去践行,将文化商业中心做成美好生活的载体,并从战略和战术层面,考虑商业未来的可持续经营。阿那亚虽然在商业的前期发展中,给予了很重的投入,但是也在5年左右的时间,做到了商业的整体平衡甚至盈利。
另外,我也想把我们项目的产业内容,通过生活服务体系的方式,变成与业主家人发展型消费密不可分的内容,比如将农业变成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将健康管理通过营养膳食、运动指导、颐养照护、生活方式干预,真正的做起来,把整个大拈花湾的生活场景串联起来,变成一个健康、美好生活方式的集合店!
总结起来就是10个字:生活产业化、产业生活化。
生活产业化是指把感性的美好生活做成商业模式,实现美好型消费的需求,类似现在的阿那亚;产业生活化是指把蓝城现在在做的产业体系,跟生活实现良好的关联,而不是生活之外的东西,实现发展型消费需求。说到底就是小镇商业实现美好生活,小镇产业实现自我投资。落实到位,持续升级,这是阿那亚启示录,也是我们团队接下来矢志不渝推进的工作方向。